首頁 > 走進絳縣
自然資源
發(fā)布日期:2024-10-16 11:09 來源: 絳縣政府網(wǎng) 【字體:大 中 小】 打印本頁
1、位置境域
絳縣縣境東部和南部由中條山環(huán)抱,高峻而挺拔,西部和北部由平川和盆地構成,低凹而平坦,東西長49.1公里,南北寬35.4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4′~110°48′,北緯35°20′~35°38′??h治在古絳鎮(zhèn),以公路里程計,西距聞喜縣城39公里,東離翼城縣城38公里,北距曲沃縣城27公里、距侯馬市36公里,南距垣曲縣城45公里,距運城市91公里,距省會太原市395公里,距首都北京841公里。
2、地形地貌
絳縣地貌總的形勢為東南高峻,西北平緩。中條山橫亙縣境東南部,紫金山位于縣境西北角,全縣處于中條山東段西北坡傾斜部分??h境內海拔一般在550—750米之間,最高海拔2047米,最低481米??h境內按澮河水系和涑水河水系分為塬上和塬下兩大部分。
3、氣候特征
絳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干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冬季嚴寒少雪。平均降雨量573.7mm左右,年平均氣溫11.9℃,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2266.6小時,光照率51%,年平均蒸發(fā)量1792.8mm,無霜期平均219天,一般初霜期出現(xiàn)在10月下旬,終霜期出現(xiàn)在3月下旬,最大凍土厚為60cm,年平均風速2.4m/s,全年最多風向為東南風,平均相對濕度61%左右。
4、地質構造
絳縣地質為太古界涑水雜巖構成的結晶基底和元古界中條群組成的地槽褶皺區(qū)。古生界、中生界地臺型沉積形成蓋層。中條山蓋層紊亂,受燕山運動產生的北北東向正大斷烈切割,基巖出露。喜馬拉雅運動又使老斷層復活,產生了斷距在800—1000米左右的北東東向正大斷裂,并產生多次的平行斷裂。臨汾、運城各自成為獨立完整的新生代斷陷盆地,盆地內沉積了更新世紫紅色粘土和礫石,組成盆地基底。中更新統(tǒng)地層具有明顯的原生沉積傾斜,本縣除紫金山前的勃村一帶傾向南和西南外,絕大部分傾向東北、北、西北方向,呈扇形分布,北部地區(qū)下伏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5、水文分布
縣境內河流有兩大水系,即涑水河系、澮水河系。河流總長度160余公里。
6、國土面積
全縣國土總面積993.49平方公里。上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考核指標為39.6105萬畝,基本農田保護考核指標為32.45萬畝。根據(jù)絳縣土地利用變更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2020年度實有耕地數(shù)量為41.0007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2.4737萬畝。水澆地面積23.08萬畝。山地面積652.9平方公里,占65.7%,丘陵面積181.7平方公里,占18.2%,平原面積158.9平方公里,占14.5%,有“七山二嶺一分川”(70%山地,20%丘陵,10%平川)之說。
7、林果資源
絳縣林業(yè)用地面積86.914萬畝,其中有林地56.06萬畝,灌木林地8.45萬畝,疏林地4.96萬畝,未成林造林地3.75萬畝,宜林地1.84萬畝,無立木林地8.75萬畝,苗圃地0.02萬畝,經濟林3.08萬畝,林業(yè)輔助生產用地0.004萬畝。林木蓄積總量172.36萬立方米。退耕還林84533畝。(以上各項數(shù)據(jù)截止到2018年12月底)全縣森林覆蓋率36.07%。(該項數(shù)據(jù)截止到2019年12月底)。
8、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豆類、紅薯等。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藥材、蠶桑等;蔬菜有白菜、蓮菜、蘿卜、韭菜、蒜、西紅柿、茄子、西瓜、甜瓜、絲瓜、冬瓜等。是全國中藥材生產基地之一。中藥材有連殼、黃芩、五味子、益母草、柴胡等231種。牧草有小冠花、苜蓿、黃香草、狗尾草、虎尾草等12種。
9、動物資源
絳縣是華北最大的梅花鹿養(yǎng)殖基地。家畜類有牛、羊、豬,還有雞、鴨、鵝等家禽和梅花鹿、蛇、蝎子、蝸牛、肉蛙、狐貍等特種動物。鳥類有雕、鷹、喜鵲、烏鴉、山鵲、黃腹柳鶯、斑鳩等。獸類有野豬、豹、狗、狼、狐、黃鼬、花面貍、鹿麝、豬獾、狗獾、水獺、黃鼠、花鼠、巖松鼠等。
10、礦產資源
絳縣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銀、銅、鐵、花崗巖等。其中石灰石、石英石、云母片巖儲量較大。原煤也有一定儲量。金屬銅礦分布于我縣的冷口鄉(xiāng)橫嶺關、小峪村、以及里冊峪一帶。金屬鐵礦主要為磁鐵礦,礦石品位低,分布于我縣的冷口鄉(xiāng)小峪村、橫嶺關、陳村鎮(zhèn)紫家東峪,衛(wèi)莊鎮(zhèn)里冊峪、磨里回馬嶺一帶。石灰?guī)r礦主要分布于絳、聞交界焦山,古絳鎮(zhèn)東山、北牛,衛(wèi)莊鎮(zhèn)里冊、任村,磨里峪、續(xù)魯峪、大交鎮(zhèn)與翼城交界山梁一帶。白云巖礦主要分布于古絳鎮(zhèn)西山——東窯一直延至郝莊小山,北牛村北向東至沸泉,橫水許家莊村東南——柳堡村南與聞喜交界處,里冊峪口斜曲村北,續(xù)魯峪與翼城交界處一帶。
11、水利資源
全縣共有水利設施1704處(眼),其中萬畝以上灌區(qū)5處,小型水庫14座,小型機電灌站31處,小型水利工程344處,水井1132眼,農村飲水工程248處,全縣有效灌溉面積23.76萬畝,保澆面積13萬畝,節(jié)水面積12.96萬畝。渠道總長度1190公里,防滲732公里。管灌總長度585公里,水利設施利用率達85 %。每年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量為7278.7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61萬立方米,地下水5917.7萬立方米。
12、人文旅游資源
絳縣是堯的故鄉(xiāng),堯的傳說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積達500萬平方米的周家莊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最大的人類聚集地。絳縣西吳壁煉銅遺址填補了夏商青銅器產業(yè)鏈中的空白,入選2019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xiàn)。倗國墓地的考古發(fā)掘工作被國家文物局授予“田野考古工作”一等獎。后來晉國在此建都84年,留下了晉獻公墓、晉文公墓、晉靈公墓、車廂城等眾多遺跡。《左傳》中關于長壽“絳縣老人”的記載,是先秦歷史典籍中首次出現(xiàn)“縣”這一名稱,因此絳縣有“天下第一縣”之稱。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全縣不可移動文物65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周家莊遺址、橫北倗國墓地、絳縣文廟、長春觀、南柳泰山廟、太陰寺、董封戲臺、南樊石牌坊及碑亭、喬寺碑樓、景云宮玉皇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居太遺址、裴行儉墓、晉獻公墓、晉文公墓、晉靈公墓、車廂城城址、橫水成湯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西吳壁煉銅遺址、北步康墓群、韓莊凈居寺、任村龍王廟、沸泉九龍廟、東仇張龍慶院、探花府)。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1處,未定級文物475處,其中有古建筑、古遺址、和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類型齊全,歷史延續(xù)性強,是我縣近千年文明史的紀實寫真。無論是文物資源總量,國保單位數(shù)量,均位于全市前列。
2024年10月16日